中國作為世界上第二大的潤滑油消費國,潤滑行業的大小起伏都牽動著世界潤滑行業的神經。2013年已經過去,而在過去的這一年中,潤滑油行業有風云起伏但也波瀾不驚。盤點下來,不難發現,中國潤滑油品牌在面對日益激烈的本土與國際化競爭的態勢下,正逐漸走上了一條精細化競爭之路。
“精細化競爭”概念最初由長城潤滑油提出,而后得到行業廣泛認同。這一概念是指潤滑油行業的發展隨著國家與行業自身產業結構的升級,潤滑行業間的競爭將會集中在產品、品牌、市場三大維度上。產品層面,以創新技術為導向,還要尋求多樣化、精細化、定制化的解決方案,更貼合市場與用戶需求;品牌層面,如何尋找出符合自身發展特點的定位,在對手林立的市場中脫穎而出;市場層面,問題則集中在渠道建設、售后服務、本土與國際化策略的規劃與深入、突圍對手壁壘等方面。
可以說,2013年是潤滑油行業精細化競爭的元年,也是拉開2014更為激烈競爭畫面的彩排與預演。盤點2013,或許能給潤滑油行業應對2014帶來全新的思考素材。
因地制宜 產品的精細化策略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的三大產業比重雖不平衡但各自的總量仍然巨大,這也對潤滑油行業提出了多重要求。以往粗放的產品線要及時根據產業結構的變化進行調整,因地制宜,以行業為軸、
以用途為軸、以客戶類型為軸等多角度進行產品研發與組合。
一個顯著的例子是,隨著中國汽車保有量的快速增加,汽車后市場規模也隨之擴大,車用油需求量也在逐步增高。如何根據中國復雜多樣的汽車市場推出符合市場特點與用戶需求的產品,是考驗一家潤滑油企業實力的重要標準。以長城潤滑油為例,在車用油OEM市場,長城已經與包括國外品牌在內的中國90%主流車企建立了合作關系,市場占有率達到了65%。在車用高檔潤滑油方面,以長城為代表的中國潤滑油品牌也占據了一席之地。
不僅如此,隨著城市汽車數量的增加,在霧霾天氣的強勢圍攻下,尾氣凈化成為首當其沖的問題,長城潤滑油就借勢推出了“佳藍“尾氣凈化液,“佳藍”的誕生可以說是長城對中國環境質量改善訴求的積極回應。
從深耕車用油市場到應對霧霾的“佳藍”產品,長城在產品研發領域做到了因地制宜。成熟的產品策略應該以市場需求為出發點,而敏銳的市場嗅覺是實現因地制宜的重要前提。對其他潤滑品牌來說,無論是在本土擴張還是進軍國際,都要考慮到這一點。
品牌塑造的暗戰
2013年全球潤滑油需求為3960萬噸,2015年全球潤滑油需求將達到4170萬噸/年。放眼全球,美孚、殼牌、長城等世界最大的15家潤滑油生產商,占潤滑油廠商總數的1%,
卻控制了超過60%的全球潤滑油銷量。如2013年中國市場上,長城潤滑油總銷量第一,其中包裝油銷量第一,車用油、工業油也都較去年有顯著增長,與國內其他品牌進一步拉開了差距。如此可見,品牌影響力與市場統治力是成正比的。
在競爭激烈、瞬息萬變的市場中,品牌是企業逆風行走的重心,也是企業不斷提升產品溢價能力的法寶。而潤滑油行業的品牌暗戰也愈演愈烈。近年來,長城潤滑油持續在央視等高端媒體平臺進行品牌方面的宣傳,宣傳其在航天用油領域的優勢和成果。以東昊潤滑油為代表的民營品牌也漸漸注重打造品牌影響力,選擇央視等高端媒體投放品牌類廣告。
在世界品牌實驗室發布的“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排行榜”上,長城潤滑油連續8年奪魁,穩居中國潤滑油行業第一。十年來,長城潤滑油在發展過程中也始終堅持“品牌力向上”和“產品力向上”兩個方向,并逐漸形成了以航天品質為DNA的品牌力。
不難發現,長城之所以在中國市場享有盛譽,穩居行業前茅跟它“航天品質”的品牌標簽是密不可分的。以助力薈萃頂尖科技著稱的航天工程作為品牌實力的印證,展現了長城在品牌營銷上遠見卓識。同時,長城也深知只有品牌不斷向上走,才能產生更為巨大的市撐召力,進而鞏固和提升行業領導者的形象。